在戰國時代的《神農本草經》中,記載了“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方能成藥”的故事。相傳在5000年前,有一位農民發明了農業、醫藥,他叫神農,爲百姓解除病痛,嘗百草,試圖尋找到一種可以治病的植物。一天,神農前後嘗到了七十二種毒草,毒聚到腹中,使神農口舌麻木,五內若焚,無法自制,於是他躺在一棵樹下休息,一陣風吹過,從樹上掉下一片葉子落到神農口舌上,清香甜醇,使神農得心應手,便把那棵樹下的嫩枝葉放在口中咀嚼,頓時毒氣消了,全身舒服了,於是他斷定這棵樹的葉子是好的,就叫它“荼”。也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傳說,說神農有一個透明的水晶肚,喫下去的食藥可以看得很清楚,神農爲了探明哪種食物可以喫,哪種不可以喫,總要喫百草,看看在肚裏的變化,做出判斷。一天,神農喫了一種開白花的葉子,喫了以後,不僅口中覺得苦,肚子裏的有毒食物也被這種汁液清除幹淨,好像上下“檢查”了一遍,於是他把這種樹叫做“荼”。從此以後,當他嘗草尋藥中毒時,便將隨身攜帶的綠葉茶喫下,立刻能解除毒害,神農將這種綠葉茶介紹給人,使人一遍又一遍地免受瘟疫之害。
《神農嘗百草》的傳說,或許是我們的祖先最早食用茶葉的始祖,唐代的茶聖陸羽或許就是根據這一史實,在《茶經》和《飲茶記》中對茶進行了記載,並以茶爲食,從神農氏開始。在《茶經》中,陸羽還認爲魯周公時飲茶已爲人所知,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嬰、漢武帝時的楊雄、司馬相如、吳國的韋曜、晉代的劉琨、張載、陸納、謝安、左思等人都有喝茶的嗜好。後傳爲廣爲傳播,便成爲習俗。陸先生說,到了唐代,飲茶的風潮已經很盛了,無論是西安、洛陽,還是湖北、四川一帶,家家戶戶都有飲茶的習慣。由神農嘗百草,到飲茶成風,可以說是飲茶向藥食合一的歷史進程。
![]() | 手機:134-8055-5145 |
![]() | 固話:158-9954-3848 |
![]() | 郵箱:582454334@qq.com |
![]() | 地址: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清池鎮大壩村回龍灣組 |